(
據史料記載,早在東漢時期,自貢地區便已開始生産井鹽,其中最為著名的鹽井有富世井和大公井。北周武帝時期,富世井為富世縣,明代易名為富順縣。到了清鹹豐時期,僅富義廠一年的産鹽量就占四川的一半以上,而且,産、運、銷已經非常成熟。形成了以自貢鹽場中 心,溝通至成都、重慶,連接滇、黔、湘、鄂邊境的食鹽産銷運輸及各地運送生産生活資料到自貢鹽場的交通線路。
随着時代和交通工具的進步,自貢鹽運古道早已完成使命,不再承擔鹽運輸送“紐帶”的 責任。但是,自貢古鹽道當年的線路究竟如何?此次考古綜合調查,專家們此次将針對自貢曆史上鹽運古道的線路分布、鹽道的現狀、自貢鹽運古道上的文化遺産進行考古調查。考察時間從
據介紹,在今年4月至7月,自貢市就組織開展了“尋訪川鹽古道”大型學術考察,主要以川鹽入黔、川鹽入滇、川鹽入鄂、川鹽入湘的運輸線路為考察路線。此次川鹽古道考察組專家 、自貢鹽業曆史博物館副館長程龍剛在此前表示,這次9月份的考古綜合調查,除了對自貢古 鹽道進行考察外,還準備對川北古鹽道進行摸底,希望能夠聯合四川、貴州、雲南、湖北、湖 南及重慶市等五省一市,川鹽古道打捆申報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悉,調查結束後,預計在今年10月,自貢将召開“川鹽古道與區域發展”全國學術研讨會,對以自貢古鹽道為主的 川鹽古道考古成果進行發布。